1949年1月,随着杜聿明指挥的国民党主力部队在河南永城陈官庄一带被我军彻底消灭,淮海战役落下帷幕。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继辽沈战役之后,国民党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完全崩溃。与此同时,驻守北平的傅作义部队也失去了抵抗的资本,最终只能选择投诚起义。
蒋介石对这个结局恨得牙痒痒,但让他最恼火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时指挥华中战场的白崇禧。
淮海战役开始前,蒋介石想让白崇禧当国民党军队的总指挥。白崇禧本来答应了,但临上任前一天突然反悔不干了。蒋介石没办法,只好让刘峙顶上。可老蒋心里明镜似的,刘峙那点本事他再清楚不过,所以对这场仗能打赢,他压根就没抱希望。
只要稍微了解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的指挥情况就能明白,在杜聿明返回徐州之前,甚至在他已经回到徐州后,刘峙始终只是个奉命行事的摆设。
蒋介石最清楚刘峙有几斤几两,越觉得刘峙派不上用场,他对白崇禧的怨气就越重。当时白崇禧不仅放了蒋介石鸽子,还有件事让老蒋特别恼火——黄百韬兵团在碾庄被华东野战军围困时,蒋介石曾调白崇禧麾下的主力第三兵团去救援,结果也没成。
蒋介石费尽口舌劝说,白崇禧始终不肯下达调兵命令。在蒋介石眼里,白崇禧这样做明显是在保存自己的部队实力。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白崇禧的做法很容易让人怀疑他不想跟解放军对抗。那时候很多国民党军官已经开始动摇,他们看出蒋介石和国民党注定要失败,所以纷纷选择起义投诚。在这种情况下,白崇禧的这些举动,让蒋介石觉得他可能也想投奔共产党那边。
当时连毛主席他们都觉得白崇禧是可以争取过来的。三大战役打完,国民党军队基本被打垮了,蒋介石因为接连吃败仗不得不辞职,由李宗仁暂代总统职务。白崇禧作为桂系军阀的二把手,跟李宗仁是铁杆盟友,而李宗仁当时正主张国共双方进行和谈。
于是李宗仁就派人来和我们党联系。他派的是刘仲容,这个人在白崇禧手下很受重用。当年白崇禧当国民党国防部长时,刘仲容就是他的少将参议,深得白崇禧和李宗仁的赏识。
出发前,白崇禧找他聊了聊,建议让共产党和国民党以长江为界各自管理。
1949年3月底,刘仲容抵达北京。刚到这里不久,他就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交谈中,毛主席表示可以让白崇禧以后指挥三十万人的部队。虽然这个数字比当时解放军一个野战军的规模要小,但要知道从解放战争开始到即将结束,毛主席还从未答应让任何一位起义将领带领这么多士兵。
就连被称为"小诸葛"的白崇禧,毛主席对他的重视和争取之意已经很明显了。按理说,这样的局面无论对我党还是白崇禧都是双赢。但谁都没想到,当刘仲容带回这个消息时,满怀期待的李宗仁以为白崇禧会同意,可白崇禧却突然说了句:
"不用再跟共产党谈判了!我个人的事没什么可商量的。接下来就开打,他们要是敢渡江,咱们就在战场上见真章!"
白崇禧的做法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既然他下定决心要和解放军对着干,那之前在淮海战役时,为啥不帮蒋介石指挥徐州部队?更奇怪的是,他居然坐视黄百韬兵团被华东野战军全歼。要知道,当时的黄百韬兵团实力超强,完全可以和蒋介石的王牌部队相提并论。黄百韬本人也是个不怕死的狠角色,连粟裕都承认他是最难对付的对手。
要是白崇禧真打算跟解放军死磕到底,怎么早不动手,非等到国民党军队被逼到绝境才开打?
现在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军打仗,别说打赢了,连自保都成问题。
仔细分析桂系军阀和蒋介石的恩怨,再结合白崇禧的做事特点,就能明白他这么做的真实动机。
白崇禧号称"小诸葛",军事才能在全国数一数二。这人特别自信,觉得老蒋输给解放军全是因为指挥不行。他自认为比老蒋强多了,就算解放军要打过长江,他手上有三十万大军,照样有把握挡住解放军的五十万人马。
之前蒋介石接连在几场重要战役中惨败,如果这时候白崇禧能站出来扭转局面,桂系就能在国民党内部彻底压倒蒋介石。说白了,这本是个夺权的好机会。但问题是白崇禧玩政治的手段太嫩,连他的老搭档李宗仁都觉得不行。
渡江战役开始后,白崇禧原本指望能阻挡住五十万解放军,结果完全没奏效。解放军势如破竹,迅速解放了江南大片地区。白崇禧其实也没指望靠这一仗就能翻盘,他打的算盘是在后续战斗中拖住我军解放步伐,好争取到谈判桌上的筹码。
然而出乎白崇禧意料的是,长江防线被突破后,他完全错估了形势。最关键的是,他麾下华中剿总的两支主力部队——张轸兵团和陈明仁兵团先后倒戈起义,这直接打乱了他的全盘部署。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白崇禧只能带着剩余主力部队匆忙往南撤退。
林彪带着四野一路南下追击白崇禧部队,双方在湖南境内展开激战。不得不说白崇禧打仗确实有两下子,他让国民党第七军和48军在山区灵活穿插,用运动战对付我军,给我军造成不小麻烦。
桂系军队的装备算不上最好,但打起山地战来绝对是一把好手。正因如此,1949年8月第四野战军与白崇禧部队在湖南交战时,桂系一度占了上风。特别是在青树坪那场仗,他们设下埋伏,让我军损失了上千人。
这场仗打完,白崇禧的作战思路彻底变了。他靠着"青树坪大捷"的名头大做文章,用来提振国民党军队的士气。更关键的是,这场胜仗让白崇禧变得越发自负,他借着这个由头,拼命催促美国人加快运送美式武器装备的速度。
美国方面听说白崇禧打了场"漂亮仗",立马拍胸脯保证要给他十个整编师的美式装备。这下可把白崇禧乐坏了,他琢磨着:只要继续打胜仗,不光能把手底下的部队全换成美式装备,还能招兵买马扩充队伍。在白崇禧眼里,凭他的本事完全有机会扭转战局。
在四野追击白崇禧部队时,白崇禧特意在湖南和广西交界处摆出要"决一死战"的阵势。他这么做就是想和四野正面硬碰硬打一仗,好向美国人证明自己的本事,让他们觉得他带的部队值得花钱扶持。
但白崇禧万万没料到,第四野战军早有一支精锐部队悄悄插入了他们的后方,这就是丁盛率领的135师。这个意外让白崇禧的王牌钢七军全军覆没,他另一支主力48军也难逃被歼灭的命运。
1949年10月初,在湖南衡阳和宝庆地区,解放军消灭了桂系军队的主力部队——第7军和第48军,共计4万8千多人。这场重要战斗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衡宝战役。
短短两个月内,林彪指挥四野部队快速收紧包围圈。面对压倒性优势的敌军,白崇禧手下的鲁道源、徐启明、张淦、刘嘉树几支主力部队全部被消灭。至此,这位号称"小诸葛"的国军名将彻底无计可施。他最终败给了自己的骄傲轻敌,也败给了林彪率领的第四野战军。
可惜白崇禧始终搞不懂政治里的弯弯绕绕。老蒋忽悠他说去台湾能当行政院长,他完全不听老搭档李宗仁的劝阻,铁了心要去台湾跟蒋介石混。结果刚到台湾没多久,就被老蒋夺了实权,最后只能窝窝囊囊地过日子。白崇禧这样的结局,实在让人感慨万千。
从白崇禧后来的种种表现来看,他的政治头脑确实不太灵光。要是当初淮海战役时,他能抛开个人恩怨,乖乖按蒋介石的命令行事,我们解放军面临的困难肯定会更严重。不过历史没法假设,国民党最后输就输在自己人各打各的算盘上。
就连白崇禧这样的人,也没能逃过这个规律。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纪元的尾声"这个平台上